京都 | 探寻日本人钟爱的解忧杂货铺
编辑 / 张潇 文 / 筱雪 张潇 / 图 / 仲春之会
日式老平房门外,整齐地排放着各种木制、竹编和铝制的杂货。一块刻着店家名字的茶色木板立在走道边,质朴低调却让人感觉亲近。阳光照射在木头上,散发出一股温暖的时光的味道。把这些日用杂货带回家,从手感温热到心底,生活,本来就该从钟爱的日用杂货铺开始。
在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笔下,有一家杂货店被赋予了心灵港湾的定位,对生活迷茫的客人都寄希望于杂货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由漫画改编的深夜剧中,井之头五郎,一个众所周知的吃货,每天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不知名的小馆子不期而遇,吃货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导致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本职身份——杂货中介。
跟杂货店有些关系的各式作品在日本并不少见,杂货店之于日本人的意义,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举个直观的例子,京都河原町的多家百货商场在销售额连年下降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家居杂货区的店铺,可见人们对于杂货的“买买买”是不受任何不景气所影响的。
日本人对于杂货的热情,或许可以总结为热衷于收集的成就感、对装饰之美的追求以及迷恋手工制品的纯粹。杂货店,以前被称为“金物屋”或“荒物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金商店。随着超市、便利店的普及,杂货的定位从以前单纯的日用品,逐渐转向了今天的更具有装饰意义的生活用品。
从杂货在日本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变化的推进,年轻人逐渐离开家人居住的老宅,开始独立自由的生活。苦于囊中羞涩,只能尽所能使用便宜又轻便的装饰增添家里的生活气氛,无论如何,用亲手挑选的杂货装扮自己的家,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喜悦,也能够获得最纯粹的放松。
Sou•Sou
和风之美大隐于市
河原町,京都最繁华的街区,不仅是本地人购物的首选,来到这里旅行的外国人也都会为这里留出一天时间。以阪急四条河原町站为中心,高岛屋、丸井、OPA 等面向不同年龄层的百货林立,向西步行一两站地,同样的老牌百货大丸以及其身后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锦市场也在开门迎客。
尽管这里的繁华程度无法与东京、 大阪比拟,但也绝对能让刚从古迹游览回来的人们一时找不到方向,众多隐匿在繁华路口背后巷子里的个性店铺就这样被错过了,着实可惜。SOU·SOU就是这样一家大隐隐于市的店铺,说是一家或许不太准确,在四条河原町十字路口背后的狭长小巷中,SOU·SOU旗下服饰店、童装店、足袋店、手包店以恰到好处的距离彰显着特色。
印有阿拉伯数字从1到10的旗子悬挂在店铺门口,根据店员的解释“十数(SOSU-U)”也可以说是 SOU·SOU 的代名词,这种全世界共通的数字符号,给来到这个小巷的异乡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SOU·SOU是由出生于京都的设计师若林刚之、建筑师辻村久信和面料设计师胁阪克二在2002年创立的品牌,最初以做服装起家,渐渐发展为今天涵盖服装、鞋袜、家居杂货、文具等的多元化店铺。
Teemsdesign+Moonbalance是SOU·SOU创立初期的名字,因为很长又难记,2003年东京分店开张时,若林刚之索性将分店和总店的名字都改成了SOU·SOU。
若林先生从中学时代对时尚开始产生兴趣,当时正好赶上了日本的DC Brand热潮,并且他自己也进入了可以不用穿校服的高中,对时尚的热爱一发不可收。高中毕业后,他离开家乡京都前往东京,进入了一所提供宿舍的服装学院。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处于新宿正中心地带的日本男士服装学院据说是当时日本唯一一家传授男装定制技术的专门学校。
从专门学校毕业后,若林先生像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成为了服装公司的打版师,几年后因为厌倦了一直在模仿西方的潮流而辞职, 开了一家从美国挑选货品的买手店。那时的买手店刚刚在东京兴起,把店开在家乡京都算是走对了一步。但随着生意越做越好,他开始觉得“只是从国外进货再卖出去,自己的创造力也还是没体现出来”。
只有日本人能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是什么呢?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的若林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设计师胁阪克二、建筑师辻村久信相识,他们对“和”的理解以及“和”的未来方向达成了共识。
走进SOU·SOU的店铺,会感受到绚烂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所有的图案都是由胁阪克二设计,尽管老人家已经70多岁,仍然保持着每天创作一幅画的习惯,SOU·SOU所有产品所用的图案都是从这些画中甄选出来的。
胁阪克二曾是芬兰品牌Marimekko聘用的第一位日本设计师,不同于在Marimekko时代以简洁的线条和鲜艳的配色取胜,胁阪先生在时隔多年重回日本后,选择了描绘日本的季节之美,夏的祭典、秋的红叶都是他的灵感来源。我们在初春时节来到这里时,除了看到以花朵为主题的足袋,也发现了以雪山为主题的分趾袜。
体验过穿和服的人都知道那种一穿就是一两个小时的痛苦,若林先生认为,每个日本人都知道和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去,但每当想要吸收一些新元素时,就会有保守的意见前来阻挠,所以SOU·SOU只能开辟一条新路。“我们拿下腰带,安上扣子,保留了和服大体的轮廓,换掉了其中不够方便的细节,这样的改良款能让年轻人大跨步地前进,骑自行车。”
SOU·SOU坚持日本制造,追求从生产到使用都根植在脚下的文化土壤中。“虽然现在看起来SOU·SOU是在打破固有,但到了百年后,我们也会变成传统。”桥本小姐坚定地说。
Torybazar
心意藏在细节里
我们沿着初春的鸭川向北前行,一般人印象中游人如织的鸭川在身后远远的地方繁华着。这里的鸭川仿佛另一个世界,偶尔有跑步爱好者与我们擦身而过,其他时间这里的美景是我们独享的。河岸边的染井吉野樱悄悄鼓出了新芽,昭示着一个月后的盛放。
遵照着地图,我们发现竟然无法以最短的距离到达Torybazar,取道一家幼儿园与新建公寓楼之间的小路,才终于一头扎进了紧邻鸭川的这片住宅区。Torybazar没有明显的标识,如果不细心寻找很可能错过。店主小西樱正等待我们的到来,她有着传统日本女人的面孔,说话轻声细语,简直就是店铺的最佳代言人。Torybazar的店名没有深奥的含义,只是代表了这是女主人的自留地。
对于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开店外国鞋子店铺名字,小西给出的答案也很“任性”。“这里是我父母的家,他们现在还住在二层,一层就给我开店用。虽然结婚后搬出去和丈夫住在一起,但每天都会回到父母家经营店铺。”因为地处密集的住宅区,小店并没有数量可观的客源,好在近几年附近逐渐开了咖啡馆和餐厅,街区变得活跃起来。
Torybazar主营厨房用品与特色食材,还有家居摆件等,商品从原材料到外形都非常亲近 自然,让人一瞬间涌出了亲切感。“我一直住在有木窗的旧式住宅中,所以自然而然就选择了风格古朴的家居杂货。”小西向我们展示了店里一套由纸制成的扫除用具,深红色的簸箕看起来好像柔软的塑料制品,没想到却是最适合打扫榻榻米的工具。
店内的大部分货品由日本的职人手工制作,进口货品则通过中间商引入。神通广大的中间商在全世界搜罗好玩好用的对象, 有时会直接按照小西的要求去寻找商品。对杂货有更高要求的客人会直接来到店里询问“我想要个长成这样的东西”或是“我想做什么用, 能帮我找一下吗?”
福冈职人马场胜文制作的陶器,是店里最有人气的商品,不论是用来热牛奶的小锅还是用来热茶的袖珍小壶,都拥有圆滚滚的外形和看起来温暖的颜色。这些陶器、 瓷器大多与木头或金属组合在一起,增加了实用性,也让外形更有特色,过目难忘。
小西透露,从预约到真正拥有这些可爱的小物件需要等一年半时间。福岛县奥会津的小泽贤一手工制作的木制厨房用品也是店里的招牌,刻意削出纹路的木制菜板,要花上半年时间等待。
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四季变换也是小西在经营时格外注意的,她会把标明每月活动的日历挂在店内,或者更新在网站上。这样贴心的举动收到了顾客的回馈,经常来店里买玄米的客人会给她送来红小豆糯米饭,秋天秋刀鱼肥美时,她还会收到精心烹制的秋刀鱼饭。每天都在接触着新的商品、新的设计,但小西的生活非常平静。 作为土生土长的京都人她几乎从未离开过家乡, 家庭、孩子和店铺是她的全部。
谈到自己与家乡之间的关系,她颇有点犯难地思索了一会儿,“对游客来说京都的一切都是看点,对我来说,一切都习以为常了。京都把新与旧融合得很好,这也正是Torybazar的特色,用原汁原味的自然素材、保持着古朴风格,创造着全新的商品。”
繁忙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立场都各不同,只有进入家门的一刻才能真正卸下心防。“在这片绿洲中,如果每件杂货都是因为喜欢才添置,不是很棒吗?”把每天的生活看作基础,一件件物品的添置过程就是点缀,只要对人生还有期待,这个过程就不会有停止的一刻。
仓日用品商店
质朴的待客之心
处于久负盛名的二条城边的堀川商店街,并没有因为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而找回昔日的荣光,春寒料峭的早晨,我们穿过色彩暗淡的商店街招牌,如约拜访了“仓日用品商店”(Kuradaily store)的主人木村一彦(Kimura Kazuhiko)。得益于早到了几分钟,有幸目睹了木村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把空荡荡的店门口用各种杂货填得满当当。他一边跑进跑出乱中有序地陈列,一边对我们不停鞠躬 :“实在抱歉,请再稍微等下。”
木村在2001年创立这家店,是位货真价实的“杂货店二代”。他的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于岐阜县高山市开了一间杂货店,1971年把店铺搬到了冈山县仓敷市,主营民间手工艺品和生活杂货,木村在理想受挫的青春期一直关注父亲管理店铺的身影,“就是那时,第一次觉得我的老爸好厉害”,于是他在2001年于京都创立了“仓日用品商店”。
事实上,在决定开杂货店之前,他的青年时代并不那么“安分”。因为喜欢画画,从学校毕业后做过两三年清水烧的画师,辞职后为成为专业设计师而努力,之后在设计大赛中落选,转而去了经营古董商品的公司又度过了两三年, 最后回到自家在京都的仓库帮忙,从而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要与杂货一起度过。
最初的仓日用品商店从父亲的店铺借鉴了很多元素,包括从亚洲各地收来了很多复古风格的商品,当那股钟情于异域风情的热潮冷却后,他把眼光转回了日本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土生土长的京都人,他对这座城市情有独钟:“这里是古都,很多普通人的民居都保留着古朴的风格,我希望店里的生活杂货能够完美融入这种古朴中而不突兀。”也正因为如此,店内可见手工编织的竹篓和簸箕,让人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祖母家。
因为店铺选址在从二条城前往西阵织会馆的必经之路上,很多来自澳大利亚、法国以及中国的游客会无意中与这家店邂逅。谈起因为杂货而与客人产生的交集,木村先生的脸上浮现出欣慰。曾经有一位居住在美国的日本舞者从店里购入了一双足袋,因为轻便好穿,东瀛风浓郁,在美国表演后收获不少好评,于是回到日本时又专门来买了几双。这种旧时代劳动人民热爱的传统鞋子,能够漂洋过海焕发新生,也让木村先生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走进店铺的深处,会发现一个不大的空间,铺着几叠榻榻米,这是一个纯粹的分享空间。当居住在附近的手艺人想推广自己的作品时,就可以来到仓日用品商店开个小型见面会。
“这附近大多是住宅区,没有太多供游客休息的小店,我希望游客可以把这里当作休息室,为了留住客人,我这儿还有咖啡卖”,说话间,他笑着递过来一杯香气扑鼻的现磨咖啡。
当然,木村的服务精神并不只体现在一杯咖啡上。有些日本的老式店铺曾公开表示过无法接待外国人,因为担心语言不通无法提供优良的服务。对于这种想法,木村先生认为回避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他购置了平板电脑,摆放在柜台上。“如果客人来问路,我可以马上为他们查询,总之就是想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仓日用品商店不设门槛,谁都可以自由出入。方便他人,是他在本职的卖杂货之外,身体力行的另一项工作。他曾经用一个星期时间,骑自行车走遍了以店铺为中心、步行10~15分钟区域内的大街小巷,手绘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明确,日式餐馆的标识就是J,中餐馆是C,法国餐馆是F等等,从设有ATM的便利店到公交站台,地图在手,情报全有。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好的东西最终会留下,不管它的风格是古朴还是新潮。而什么可以被定义为“好”,在木村的概念里,就是实用性,如果一件杂货用起来很不顺手,就算外形再美也不符合他的生活哲学。如果一件杂货实用又古朴,就会出现在他的店里。“触摸到古朴的对象,会让我心情平静,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
或许你也曾经被各种营销所裹挟,头脑一热加入了买买买的热潮中,仿佛生活中的快乐只能通过消费来实现。但在木村看来,如今的日本完全是另一番 景象,“我觉得日本人已经告别了买买买的阶段,因为过去几十年他们沉浸在对新潮的渴望中,已经买了太多东西”。
仓日用品商店的存在意义是让人们对过去的东西产生感情,当你对追逐潮流厌倦的时候,可以来这里买一件可能会用很多年的心头好。生活的安心感,有时并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你与某些物件一起走过的岁月累积。
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堀川商店街,告别了曾经的繁盛期,木村正为无法抗衡老街区的开发计划而发愁,“未来的房租会提高一倍,我在考虑搬到别处,但这家店铺一定会继续经营下去。”
大塚吴服店
与传统不期而遇
从清水寺到八坂神社之间的区域是京都最受游客欢迎的步行者天国,熙熙攘攘的游人在狭窄的巷子中通过上行或下行的坡道,体会着最原汁原味的古都 风貌。在与众多身着和服的姑娘们擦肩而过后,我们在一个可以遥望到八坂塔的巷子中,一眼锁定了这家独具特色的大塚吴服店(Otsuka Gofukuten)。
店铺的门面区别于传统的和服店,格外通透,大门与橱窗全部使用玻璃,站在店外可以一览店内的全貌。为了改变普通人对于和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的印象,这家店铺主动摘下了覆盖在传统服饰上的神秘面纱。“吴服”意指制作和服的面料,并非指代成衣,不过如今的吴服店除了售卖面料之外,或多或少都经营着成衣的业务。
这家店铺的前身于四十多年前创始于兵库县的揖保郡,距离因姬路城而闻名的姬路市仅10公里,如今传到了第二代社长大塚直人的手中。大塚家的家族生意共包含三个品牌,分别是Misa、 Wakon和大塚吴服店,大塚吴服店经营休闲和服和与此相搭配的配饰与杂货。
大塚吴服店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店铺,2012年开店,如今已经在东京、神户等地拥有多家分店。开设这家店是第二代社长大塚直人在职业生涯中做出的重要的决定。1995年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大塚直人为了参加成人礼从东京回到故乡兵库,离开家乡回东京的第二天就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家乡受灾促使他做出了以后一定要继承家业的决定。大学毕业后,他先进入了与和服相关的公司,三年后回到了自家公司。
他希望能成立一家倾听客人需求的吴服店,尽管自家老店无微不至的服务没什么可挑剔的,但总给人一种不敢贸然进入的疏离感,他决心改变这一点。首先从进店必须脱鞋的规则开始,其次加宽入口外国鞋子店铺名字,用时尚的外观与设计拉近与客人的距离。这些努力在大塚吴服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客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店铺,告别脱鞋的繁琐步骤,不论是日本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够毫无负担地来到大塚。
大塚吴服店所在的建筑最初是一家豆腐店,建筑本身有70年的历史,在清水寺地区远没有现在这么商业化的前些年,豆腐店、蔬菜店、杂货店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清晨与夜晚的八坂塔,为这条小巷带来了绝美的景致,这也是大塚吴服店选择在此开业的原因。
由设计师Yusuke Seki改建后的大塚吴服店,依然飘荡着昭和年代的气息。Yusuke Seki保留了豆腐店原始的白色瓷砖墙体,在地面上摆设了彩色的石头,并且将老式材质的玻璃镶嵌在窗框上,用来突出这幢建筑的历史感。
为了让不了解和服的客人也能目的明确地购物,Yusuke Seki将店内的陈设规划得一目了然。右手边的衣架上悬挂着1~3万日元的成衣,中间的架子上摆放着3~5万日元的成衣及腰带,店铺深处的抽屉中摆放着5万日元以上的成衣。
我们注意到店中和服的图案比传统的样式更具时装感,又比租赁店里的和服多了雅致,没想到竟然是店员的杰作。店长地嵜萌子介绍说,大塚吴服店没有设计师这个角色,她们会根据季节变化推出新款图案,沿用旧时传承下来的伊势形纸来做所有的设计。每个人与其说是为了薪水在工作,倒不如说是因为对和服的爱。
曾经有一位从来不穿和服的来自名古屋的客人,在大塚吴服店对一套和服一见钟情,第二年的樱花时节,她穿着从这里购买的全套行头再次来到京都赏花,这样的客人让大塚吴服店的存在更加有意义。“我们希望传达一种理念,让大家把和服看作是日常服装的一种,就像牛仔裤或休闲装一样,不需要在什么特别的日子才可以穿。”在几乎每个月都有老店宣布倒闭的时代,在大塚吴服店里,传统以更合乎时宜的方式得以延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上一篇:关于名字图片制作软件头像
- 下一篇:好听的童装店名称